当前位置:首页 > 澳门开奖结果2023开奖记录 > 正文

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故宫二十四节气壁纸之立秋

摘要: 故宫二十四节气壁纸之立秋立秋,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俗谚云“是至立秋年过半,日月如梭转瞬间”。《管子》上也有“秋者阳下,故万物收”之...

故宫二十四节气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俗话说“立秋已过半,日月如梭”。 《管子》也有“秋日之下,万物有收”的说法。 从此,寒热交替,阴阳交替,自然界的一切都随着阳气的沉沦而收敛,从繁茂中趋于成熟。

秋季可分为早秋、中秋和晚秋。 第一个“秋”也叫“新秋”。 新的秋天总是给人带来除暑的清凉喜悦。 用“山水清夜霜来,树木深红浅黄”这句来赞美秋天的悠闲清韵,干净清朗。 不耐暑的人,如宋代学者​​杨万里所说,“立秋仍乐夏”(“六月十三日,立秋”),他们期盼着秋天的到来。凉风。 然而,在南方,立秋并不代表秋天的开始。 此时天气正中伏,酷暑难耐; 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夏末的开始,所以民间有“秋后秋”之说,真正的凉爽大概要在白露节气之后了。 于是杨万里只好“旋井花浇睡眼,洒荷叶看跳珠”。

尽管如此,季节依然奔向“秋渐升”。 “虽然太阳之力没有增加,寒暑尺度上的热量也没有减少,但也只是余威和余热,或者是霜落树倒的先兆。地球的季节现在已经交给了秋天”(丰子恺《秋》)。 秋天的开始是成熟的标志。 丰收的帷幕被一角拉开,如弯弯的新月和一阵凉风。 人们幸福地期盼山色清朗,瓜果飘香,秋风凉爽满人间。

林凡《海的季节》系列中的立秋

梧桐报秋,梓叶添妆

《淮南子·说山寻》云:“见一片落叶,便知岁末”。 这片“叶子”就是凤凰树叶。 明代人张岱相信“夜航船·秋”,这句话源于古诗“梧桐一叶落,人间知秋”。 梧桐是秋天的使者。 南宋时期,“梧桐报秋”曾是宫廷仪式。 宋代吴自牧《孟良录》卷四记载,立秋之日,禁中官员“在殿下种梧桐树”。 秋天来了!”声音雄伟而雄辩,“当时一两片乌叶应声飞落,表达秋天的意思”,非常贴切。南宋布衣诗人,久居临安,一日惊凉,从梦中醒来,只见幽静的庭院里,明月的照耀下,只有梧桐落叶显出一丝秋意,于是他写下“鸦啼玉屏空,一枕凉风吹”。 睡无处寻秋景,梧桐满阶明月明”(《立秋》),秋天就是这样感知的。

在古人眼里,梧桐是有灵性的,它能“知秋”,知时令。 宋代陈朱《通谱杂评》引《盾甲书》称梧桐可辨“日月跃”,文曰梧树“生十二叶,有六叶”。一侧有叶子,从下往上算一月,有十三片叶子。” 是啊,看看小叶子,就知道现在是几月了。 如果你不生孩子,九州就会不一样。” 意思是梧桐的树枝上有十二片叶子,每片叶子代表十二个月。 每逢闰年,就会多出一片小叶子,这样人们就可以看到小叶子长在哪里,就能知道哪一个月是闰月。 这个方法是否有效还不得而知,但凤叶与秋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据《吕氏春秋记事神应兰》记载,西周初年的一天,年轻的周成王正在与弟弟叔虞玩耍。 信,唐国给叔虞的“戏印”。 唐周公基于“天子无笑话”,赐名叔虞。 禹死后,其子谢父继位,国号为晋。 此事史称“同业奉帝”,“咸通”也成为分封的代名词。 汉代有一首民谣唱到“汉贵妃抱着婴儿在窗前玩耍,剪下桐叶照窗纱”。 我想,把梧桐叶剪成各种形状,贴在窗户上逗孩子们玩耍,装饰自己的生活,是妇女们在家里的常见做法。 游戏结束了。

唐代立秋时节,妇女们喜欢剪下梓叶戴在头发上装饰。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载:“唐代,立秋,京师卖梓叶,妇女儿童剪花佩戴,以捕捉秋天之意。” 梓树是一种小树,李时珍认为它是最早感知秋天的树,因此被称为“梓树”。 北宋山阴(今绍兴)学者卢典盛赞“树名三季”,曰:“春茂香椿,夏茂金针,秋茂梓树,堪称‘三季树名’。” (《琵雅》卷十四)后来,他的孙子南宋诗人陆游在夏末秋初的中庭纳凉时,被诗人的风姿所感动。红云下的梓树枝条随风荡漾,他不禁感叹“摇动梓线,风初紧,荷盘欲落”(《乘凉中》)中庭”)。 祖孙俩一起吟诵梓木,很有默契。 这种习俗在宋代相当盛行。 南宋临安内外,立秋时节,“早卖街市,卖梓叶,妇孺妇孺竞相购买,剪成图案,插上”。它们在鬓角上,以适应季节的需要。” (吴自牧《孟梁录》卷四)明宋时,“立秋之日,男女盐戴梓叶,以迎时令”。 (田汝成《西湖游记》卷二十)也有人喜欢把红石南叶剪成花瓣状,插在发际、鬓角上。 黑色的头发和红色的花朵格外美丽。

说起立秋这一古老习俗,南宋范成大在《立秋诗》中还描述了另外几件事:“折断梓枝叶,在田里种瓜”。花园里,红豆如珍珠,井里花。笑问人生。” 南宋时期除了戴梓叶外,还有很多吃瓜豆、吞井水等节日习俗,十分欢乐。 这里的种种东西,都或多或少被后来的朝代所继承。 明代人冯应敬在《月灵广义》中对吃红豆水有解释。 他说,他在立秋那天取了七十四颗红豆,顺着井水吞下,整个秋天就不会因为吃红豆而犯罪了。 痢。 这种说法自然经不起太多推敲。 后来到了清代,江浙一带的民众也信奉这种习俗。 这种情况在各个节气时常发生。 人们总是喜欢赐予各种风景,顺时而行,以求吉避祸为名。 真是“大有趣”。

故宫二十四节气

农耕不停,秋收快乐

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生产旺盛。 在中国北方,棉花吐絮,大豆结荚,玉米抽雄抽丝,红薯迅速膨大。 南方的水稻种植区也很忙碌。 此时,正是江南双季稻的抽穗期。 农民们要把稻田里的水排干,在阳光下暴晒十多天,然后再把水倒入田里。 《田主公书》中早有记载:“立秋后,稻田不加水,在阳光下暴晒十余天。 水田浇完水后,一定要留到“田不沉脚,田边细开,白根露出土面,稻叶坚挺挺直”为止。视为成功。 即水田底部的土壤在阳光下呈半干状态,有轻微的裂隙,使水稻的根部能深入渗透,抑制无效分蘖。 根越深,植株越直立、健壮,后期越稳,穗高产。 这就是农谚“秋前不铺田,秋后称帝”的意思。 田间十多天后,必须返水。 回水讲究少量多灌,正是“浅灌、勤灌浆水、干湿直至老”。 米成熟之前不能除去水。

稻谷纷纷扬帆,丰收在望,每一声雷声、每一滴雨都牵动着农民的心,他们将其视为某种与田地丰收有关的预兆。 有雷声时,谓之“秋枢纽忙,五谷丰收”。 “轮鲁”,与“轮罗”、“咕噜”同音,本意是轮子或轮子转动的声音,这里模拟打雷的声音。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立秋这天如果有雷声,枯萎坏的粮食就会增多,田地也会减产。 对此,南宋范成大的《秋雷叹》诗中早已有记载:“立秋雷害万石斛,武农记此占年谷。 ” 清代蔡昀在《吴记》中也说:“俗话说:‘秋鹿价万石斛。’据说,秋天一听到雷声,每逢庄稼歉收。年。”

随着瓜果蔬菜的成熟,农民逐渐开始在田间晾晒收获的收获,俗称“秋晒”。 秋日暴晒不仅在立秋,从农历六月初六开始,立秋后逐渐达到高潮。 安徽婺源篁岭古村每年立秋时节都会举办“中秋节”。 这是一个悬在悬崖上的村庄,没有三尺平地。 水口周围散布着数百间徽派房屋。 一排排马头墙散落在落差数百米的悬崖上。 村子周围有万棵古树,万亩梯田。 晒秋节期间,家家户户多利用屋前屋后的小空地或屋顶的平地晒太阳。 人们把水果和蔬菜铺在圆形的晒盘上,放在晒架上,融入阳光中。 红红的辣椒、金黄的菊花、黄色的玉米、豆色的干菜、翠绿的油茶等等,都在蓝天的帷幕下一直延伸到山脚下。 白墙、黑瓦、明日匾的组合,简直就是一幅挂在山间的油画,色彩丰富,无法融化。

立秋这天,湖南花苑、凤凰、泸西等地的苗族聚居地都会举行盛大的秋节活动。 这是苗族人民庆祝丰收的盛大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秋节又称“秋节”、“娇秋”。 每年立秋时节,苗区所到之处都是集市(即“赶集”),那就是当年的“秋市”。 这一天,男女老少放下手中的工作,卸下包袱,穿上华丽的苗族节日盛装,从十里八乡、四寨五寨奔赴秋田。 各条山路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各村的狮灯龙灯队敲锣打鼓,边走边舞。

中秋节有几个环节:迎秋、祭秋、闹秋喧。 仪式开始,“秋公”、“秋婆”在一片欢呼声中领衔。 他们带着肥美的玉米棒子和金黄的稻穗来到田野里,向人们展示一年的丰收。 庄严的祭祀祖先蚩尤和土地神的仪式结束后,苗族青年男女纷纷涌到十多米高的“八人秋千”上,坐在上面。 热闹的“中秋节”开始了。 秋千的形状像一个纺车,有八个交错的辐条,每个辐条可容纳一个人。 随着“秋使者”用力一推,秋千开始旋转,越转越快。 突然,“送行人”用力一推秋千的横杆,秋千戛然而止,秋千上的男女纷纷跳了下来。 按照苗族的规矩,最后一个停在秋千最高点的人会被罚唱一首山歌。 对于这一点,经验丰富的秋捕手可以在秋千即将停止的时候通过踩横梁来错开位置,但一个热心的年轻人怎么能错过这样一个展示歌声的机会呢? 他们愉快地接受了惩罚,并用响亮的歌声赢得了女孩的青睐。 随着歌声的响起,欢乐的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苗鼓、马角、吹唢呐、十二人秋对歌、舞龙狮、武术等表演一一登场,营造出热闹欢腾的演出氛围。

自古以来,思古思祖、感恩万物,一直是中国节气节日的伦理核心和文化特色,立秋也不例外。 在云南,彝族“有三年的杀牛祭祀,称为‘结田’……立秋时节,聚集在山林密林,名曰‘松花酒’” ”。 (民国《姚安县志》)湘西当地苗族人民在立秋以最大的热情和生活智慧感谢大自然的恩赐,表达了内心对生活最美好的向往。

敦煌二十四节气壁纸:立秋

吃秋粘脂,滋补养生

清代苏州文人谷禄在《清嘉录》中写道:“立夏,家家用大秤称人的体重,立秋时,又称称。”夏天再次测试生育能力。” 江南民间流行立秋挂秤称体重,将称出的体重与立夏时间进行比较,以检查胖瘦。 中医有“苦夏”之说。 夏天天气炎热,饮食清淡。 大多数人没有胃口。 三个月后,他们的体重往往会减轻。 立秋之后,天渐渐凉了,夏天自然要吃些有营养的东西来填补身体的空虚。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贴秋膘”。

贴秋膘的时候吃什么? 民间最先提倡“以肉粘脂”,用吃肉的方法来弥补夏季流失的脂肪。 “肉”五花八门,有卤肉、叉烧肉、红烧肉、卤肉、白切肉,还有肉饺、卤鸡、卤鸭、红烧鱼等,上桌的都是“肉”。表格以不同的方式。 此时,仍是夏季,河塘里的荷叶绿油油的。 将炒好的香米粉和调味肉用新鲜荷叶包裹起来,一起蒸,就有了一道时令美食——荷叶粉蒸肉。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描述了面蒸肉的做法,“用细肥肉,将米粉炒黄,拌面酱蒸之”,称赞其“有不加水,所以味道独特”,因为烹饪时不加水,所以完全保留了五花肉的鲜美。 荷叶不仅气味芬芳,而且还有药用功效。 它能“生元气,助脾胃,涩滑,散瘀,消肿,消痈”。 (李时珍《本草纲目》)如今用荷叶包肉,荷香扑鼻,粉红肉脆可口,烂而不腻,不仅是下酒下饭的美味,清热解暑,凉发,非常适合立秋暑气未消的气候。

还有一道淮扬名菜——狮子头,也是贴秋膘的美食。 “狮子头因形似而得名,猪肉丸也是。” (徐克《清稗钞》)汪曾祺在《肉食者不可轻视》中写到淮安狮子头的做法:“猪肉肥瘦各半,猪肉各半。吃肥者也可以肥瘦,需要“细碎、粗碎”,比如石榴米(绞肉机磨出来的肉末是不行的),荸荠切碎,与肉末混合,用手揉成团大橙子,将球放入油锅中,炸至皮薄,捞出,放入水锅中,加入酱油、糖,用小火煮至入味,收汤盛入深腹盘,狮子头虽松,但不是北方的“四喜丸子”可比的。 制作狮子头的窍门不是用肉末,而是用刀将肥瘦肉切成肉末,否则口感大打折扣。 梁实秋先生在《雅府谈食》中也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这个菜谱看似简单,其实颇有讲究。 熟练的师傅会根据季节调整肉的肥瘦比例。 比如夏天,脂肪含量为50%~50%。 胖的。

《诗经·豳风七月》有“七月吃瓜,八月破锅”的话。 这里所说的“七月”,是指农历的七月。 虽然已是立秋,但阳光依然灼热。 很多地方都有立秋吃西瓜的习俗,俗称“啃秋”。 清代张焘的《金门杂记·年俗》记载:“立秋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据《清嘉录》记载,清朝立秋前一个月,苏州坊巷里已有小贩“卖西瓜”,也有村民用小船挑瓜,“那些往来河港贩卖西瓜的人,俗称‘梆瓜’”。 立秋这天,“居民先向祖先推荐,互相赠送,俗称立秋西瓜”。 民国《京城纪事》也记载:“立秋前一日,吃西瓜,谓之吃秋”。 如今,立秋祭祀的习俗已逐渐淡化,但吃西瓜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

西瓜因其果肉红、汁多、味甜而被誉为“瓜果之王”。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上,街头卖西瓜的场景清晰可见。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记》呈现了“子孙尚未放弃耕织,还在桑荫下学着种瓜”的忙碌景象,可以从农民的角度看到,这在当时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家政科目。 在历代文人吟咏西瓜的诗词中,宋末元初诗人方一奎别出心裁地写下了《吃西瓜》,生动地描述了人们聚集吃瓜的情景:双手驼背,醉嚼冷瓜百口。” 花衫的线头粘着口水,鲜红的血捏着红红的皮肤。 香笑语齿,风吹入衣胸。 从此老圃安心,清门何处去穷。”其中有“祥符一笑齿生水,凉时风吹入衣”的句子。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西瓜的清凉和流动,为此,诗人敬也愿意放弃仕途,做一个安心看瓜的老农民。

然而,立秋时夏季的余热还没有消散。 中医常说,此时的饮食要注意“燥则润”、“讲究滋补”。 不宜吃太多,否则容易吃坏肠胃。 所以立秋啃瓜在人们心中有着淡淡的意义。 就连平时规矩严格的人也放松了一些。 大人小孩都围在西瓜周围,放下肚皮,开开心心地吃着。

宋玉《九辩》中有云:“悲者,秋亦灵”。 在传统文人的笔下,秋天常常给人一种寒冷、萧瑟的感觉。 。 同时,在生动的日常生活世界中,秋天也有它温暖、明亮的美丽和诗意。 立秋正值夏秋之交。 人们设计各种仪式和习俗来调整自己以适应自然节气的循环。 暑气渐远的清朗让人心旷神怡,土地的丰收让人怀念,赶秋的兴奋让人沉醉,吃秋的喜悦让人不陶醉。 一个充满人间烟火的诗意“秋天”已然在人们心中。

作者:金元(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发表评论